(资料图片)
你说的都对,不过,第一,有孩子和没孩子,家务量差别巨大。第二,没有一个妈妈不期待父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,现实是有几个做到位的?第三,我非常支持,应该社区为主,写字楼都建的托儿所,而且还可以利用富裕资源,为双职工家庭通过晚餐或者半成品。可做的非常多,可惜没人用心做。等我退休了去做哈。
支持你的理想啊。家务量的问题,如果把孩子集中起来,是不是也相当于把“家务”也集中起来了呢?衣服换洗、玩具整理、幼儿食物、陪玩等等,如果把这些任务都能在家庭之外处理一大部分,那家里也是不是没那么乱糟糟了,或者说,这个“乱糟糟”就完全有理由给那个白天上班的人做。其次,为人父母大抵是天底下最重要却又最低门槛的不是工作的工作了,不说要“持证上岗”,也不要说“考核KPI”,就连普惠性质的讲座、培训、学习也都没有,有心学习的人会自己找,怕就怕那些本来就“无心向学”的人。依托“公立托儿”的机构,深度参与新手夫妻、新手父母的教育,很多问题如果由第三者提出,比起夫妻间低水平的沟通更容易接受的吧。现在每年的新生儿才不到一千万,如果拿出之前“脱贫攻坚”的劲头,改善育儿环境其实大有可为。
不过道理都是知易行难,我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。现在商业上流行的观点就是“孩子的生意最好做”,这反过来就意味着养孩子的成本就是最高昂的。自己的孩子长大“不亏本”——能顺利学习毕业成家立业不啃老已经不错了,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而言就更没有“收益”了。在这个商业化逻辑贯穿社会方方面面的时代,如何解决这个“收益”逻辑真的是令人头大的问题。